桂枝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桂枝为樟科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3~7月割下嫩枝。以幼嫩、色棕红、气香者为佳。切片或切段,生用。其味辛、甘,性温;归肺、心、膀胱经。传统认为桂枝有解表散寒、温通经脉、通阳化气等功效。
基本信息
【别名】
桂枝,桂枝尖,嫩桂枝。
【来源产地】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于燥嫩枝。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采收炮制】
春夏季节剪取嫩枝,去叶,切成小段或切片,晒干。拣去杂质,清水浸泡,捞起,闷润至透,切片,晾干。
【性状性味】
药材呈圆柱形,径粗0.3~1cm,表面棕红或棕褐色,上有枝痕、叶痕、芽痕,有纵棱线、细皱纹、横纹,皮孔点状或点状椭圆形。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气清香,味甜微辛。以幼嫩、棕红色、气香者为佳。
辛、甘、温。心、肺,膀胱经。
功效与作用
【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本品辛散温通,走于表,专散肌表风寒而发汗解肌;行于里,一则活血通经、散寒止痛,二则温助阳气、通阳复脉、化气利水。
【应用】
1、卵巢囊肿
有临床报道称,以桂枝为君,配伍赤芍、茯苓、丹皮、桃仁、水蛭等品,治疗卵巢囊肿患者34例。经服药1.5~8个月后,卵巢囊肿消失的有16例;囊肿缩小达1/2以上者有12例。
临床中医认为,卵巢囊肿的发生多以寒邪内袭,水湿积聚,血脉凝滞,水瘀互结于冲任二脉为病机关键,以致形成囊肿。桂枝为辛散温通之品,既能温通经脉,又能通阳化气。其可奏驱散寒邪,化气利水,通脉化瘀之效,可解水瘀互结之势。是方以桂枝为君切中此证之核心,再伍用利水健脾、化瘀通脉之品,相须增效,自能达软坚消肿之目的。
2、慢性细菌性痢疾
有人曾用桂枝,配伍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等药,治疗一位患慢性痢疾的病人,收到良好效果。此人因患急性细菌性痢疾,延误治疗,施治又不彻底,迁延以致为慢性痢疾。
症见日排便3~6次,每每有腹痛肠鸣,甚急而不爽,下重难通,粪便不成形,挟有红白黏冻等症。曾经寒、热、补、涩等方药治之,均未收效。经连服本方4剂而痊愈。
根据中医的“久病必虚”、“久泻伤气,伤阳”等判断,可知此病已由“湿热蕴结阳明”,转为“太阴虚寒”之证。而桂枝为外散表寒,内温阳气之要药,且有化气利水,分消止泻之功。此证拟用桂枝为君,重在温助太阴脾经之阳气,恢复其升清运化之功能,中土燥化,大肠传导复常,其痢自止。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有临床报道称,配方中重用桂枝30g,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较好疗效。如处方以桂枝,配伍制附子、黄芪、丹参、炙甘草、细辛、麦冬、瓜蒌皮、茯苓等药,共治疗26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2.3%。
经临床中医诊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脉象多呈沉迟而弱,根据“迟属寒”、“弱属虚”的规律,常被辨证为心阳亏虚或心肾阳虚等证。桂枝功能温助心、脾、肾三脏之阳气,又为温通胸阳,散寒通脉之要药,曾为中医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所首选。现代重用之以疗本病其意亦在于此。
4、大便秘结
有报道称,以桂枝加芍药、当归、肉苁蓉等药,可治疗大便秘结。如一大病后大便秘结难解的患者,症见大便10余日一行,神疲乏力,食纳甚少,口臭咽干等。连服此方6剂后,大便按日排解,食欲大增,精神好转,继改原方汤剂为蜜丸,续服数日而获痊愈。
因此便秘证继发于大病之后,中医临床辨之正气亏虚必现,而粪便结于大肠不行,往往易误诊为腑实之象。然此证虽有虚实夹杂之势,但仍以虚为病机关键,宜慎用峻下通泻之品。是方遵桂枝为君,意在助阳气,以行推荡,配芍药、当归、肉苁蓉等养血滋阴之品,可奏扶正润肠之功,有“增水行舟”之意。据此可知,此人大病已重伤其体之阴阳,谨遵“辨证论治”原则,是方定当奏效。
5、胃脘痛
桂枝的传统功效中并未明示其有止胃痛的作用。但现代中医临床常用其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有一位经常胃脘痛的患者,近因进食生冷以致其胃脘痛复发,按之似觉痛减,伴泛恶欲呕,嗳气纳呆,腹部作胀,食后尤甚,口干不欲饮等症,经用桂枝加芍药汤5剂后,痛解胀消,进食如常。
中医认为痛证的病机关键,无非“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二者。而过食生冷,可致寒甚伤阳,凝滞胃络,气血瘀阻,形成“不通则痛”之状。桂枝味辛甘而性温,既可内助心、脾、肾三脏之阳,又能驱散中焦之积寒,并能温通经,以行散气血,故可奏助阳散寒,通络止痛之效。经药理研究证明,其中所含的桂皮油确有健胃、缓解胃肠道痉挛等作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桂皮醛。
2、药理作用
能扩张皮肤血管,促进汗腺分泌,故有发汗解热作用;有中枢镇静、镇痛作用;能促进唾液、胃液分泌,故有健胃助消化作用;能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而解除腹部疼痛;有强心、利尿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自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常见皮肤真菌、流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使用方法
【用法用量】
3~10g,水煎服。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温热病、阴虚火旺和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