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百科 » 正文

中药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2015-03-18 23:58:15 295浏览

中药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干燥绿色嫩枝(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等地。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其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胧经。传统认为麻黄有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

基本信息

【别名】

麻黄,净麻黄,麻黄绒,炙麻黄。

【来源产地】

本品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陕西、辽宁、吉林等地。

【采收炮制】

8~10月(立秋至霜降间)割取地上绿色草质茎,通风处晾干或晒干。

麻黄:去木质茎、残根和杂质,洗净,微润后切段长约13cm,干燥。

麻黄绒:取加工切碎的净麻黄研碾至纤维疏松成绒状。

炙麻黄:蜂蜜置锅内加热至沸,入麻黄段,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500g麻黄用炼熟蜂蜜50~75g。

【性状性味】

草麻黄:茎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表面淡绿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粗糙。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2片,长3~4mm,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尖端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外圈绿黄色,中央红棕色。气微香,味微苦涩。

木贼麻黄:茎呈细长圆柱形,较多分枝,直径1~1.5mm,表面草绿至黄绿色,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节上有2片膜质鳞叶长1~2mm,上部为短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或棕黑色,联合成筒状。

中麻黄:茎呈细长圆柱形,多分枝,直径1.5~3mm,黄绿色,有粗糙感。节间长2~6mm,节上轮生3片膜质鳞叶长2~3mm,灰白色,先端锐尖。

以干燥、茎粗、淡绿、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佳。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与作用

【功效】

发汗解表,宜肺平喘,利水消肿。

本品辛温质轻,去表性浮,善散束表之风寒,能发汗以解表,疏散肺气以平喘,通调水道以利水消肿。

【应用】

1、慢性腹泻

曾有人在临床中重用麻黄治疗肝郁脾虚,湿浊内生而致的多种慢性功能性腹泻,见效快且未发现明显副作用。例如:有患者反复发生左下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日泻3~5次已2月余,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及稀糊状便,纳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某医以补脾益气、温肾收涩等方药治疗,效果不显。现以燥湿止泻为大法。方中重用生麻黄20g,配秦皮、苦参、防风、白芍、香附等。3剂症减,12剂病愈。

临床中医认为“湿盛则泻”乃内伤泄泻之病机关键。据此,本方重用麻黄,取其宣肺利水之功,可奏利小便,祛湿浊,以实大便之效。肺与大肠相表里,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之功。麻黄为肺经要药,能宣上导下,促进或恢复水津的运行,可防大肠泄泻无度。故可用于治疗功能性腹泻、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属湿邪偏盛的慢性泄泻。

药理学研究亦证明,麻黄中所含的麻黄碱能显著抑制结肠分泌功能,松弛肠道平滑肌,抑制肠蠕动,延缓肠内容物的推进和排空,从而达到止泻目的。

2、小儿遗尿

临床所见遗尿症,中医多诊为肺脾气虚或肾虚失固,以致膀胧失约的虚证。但有医者却以麻黄为君治疗小儿遗尿症获效。如患儿遗尿1年余,白天欲尿时急迫难忍,常尿湿裤子,夜间手足心烫,每晚尿床1~2次,并见情绪抑郁,两颧发红,倦怠乏力,舌红少苔等。拟诊为阴虚火旺,气化失司,膀肤失约;治以开宣肺气,滋阴降火,固摄止遗为法。方中用麻黄15g,伍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黄柏、丹皮等。迭进11剂而愈。

中医认为肺属“金”行,“金生水”为肾之母。本方用麻黄上能开宣肺气,下能通调水道,肺之宣降得宜,阴津则滋生有源,运行复常。若与滋补肾阴,清退虚火诸药相伍,即可奏标本兼顾之效,使气通阳回,津行有序,膀胧开合适度,遗尿乃愈。药理学研究证实,其所含的麻黄碱有拟肾上腺素样作用,能刺激α、β等受体,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使睡眠中易于觉醒,故可以治疗小儿遗尿症。

3、中风偏瘫

有临床资料表明,在以桂枝、川芎等为主的处方中,配伍适量麻黄,能有效增强其行气活血,温通经络等作用。在所治疗的36例中,既达到了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又避免了大量使用麻黄可能带来的不良作用。

临床中医认为,中风偏瘫的病机关键在于痰瘀互结,阻塞脑络。而麻黄虽无直接的疏通经脉之功,但其有辛温宣散之功,故在治疗中风偏瘫的处方中经适当配伍,可增强其温通经络之效。药理学研究证实,麻黄确能扩张人体周围血管,故能改善机体组织供血,对长期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大有裨益。

4、耳鸣

临床所见耳鸣一症,有因痰湿秽浊之气,蒙蔽耳窍所致者。曾有医者以麻黄为君处方,治疗此类耳鸣患者52例,有效率高达92.3%。

中医认为肺气闭郁,宣降失宜,上下不通,则湿浊内生,阻遏清阳,耳窍不利,即现耳鸣。方中重用麻黄,即能开宣肺气,升达清阳,祛浊开窍。故《日华子本草》中称:“麻黄通九窍,调血脉”。

5、痛证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是临床痛证的病机核心。故治疗上有“通则不痛”之原则。而麻黄有辛温宣散之功,故常用于治疗病邪郁阻经脉所致的多种痛证。如汉代名医张仲景在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创制了不少用于治疗痛证的有效方剂。如麻黄加术汤治“湿家身烦痛”;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用于治疗风湿历节病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和治疗寒湿历节病的乌头汤等方中,也都运用了麻黄。目前,临床中医常用麻黄配方治疗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腰痛、头痛等多种病证。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含麻黄碱,其次还含伪麻黄碱、挥发油等成分。

2、药理作用

麻黄碱、伪麻黄碱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而有平喘作用。伪麻黄碱有明显利尿作用。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麻黄碱并能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兴奋、不安、失眠。

使用方法

【用法用量】

3~10g,水煎服。发汗解表常用生麻黄,止咳平喘多用炙麻黄。

【使用注意】

本品发散力强,多汗、虚喘病人当慎用。能升高血压、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故高血压、失眠患者也需慎用。